宋代文人们,是非常有趣的一群人,他们忧国忧民又爱玩爱吃,前一秒还在阳春白雪地琴棋书画诗酒茶,下一秒就可以下里巴人围着灶台打转。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苏轼苏东坡。
就好像历史落于文字记录者都是文人一样,那些散落于民间的风俗饮食最直接的记录者也都是当时的文人们。当时的风流雅上对吃喝玩乐的撰写保存简直是不遗余力,甚至不少人会撸起袖子抛去圣人“君子远庖厨”的教导自己捣鼓起吃食来。宋代的饮食著作大致可分为食经类、茶学类和酒学类等三类。《通志,艺文略》将食经单独作为一个门类列出,著录可达41部360卷。而把吃吃喝喝写进诗词歌赋,在宋代更是比比皆是。
那时候写的不是像现在的食谱一样,第一步放什么原料第二步放什么调料,而是用闲适而文雅的词语,细细地描述能够入诗入画的菜品。
《清异录》记载了郑文宝“云英面”的做法:“藕、莲、菱、芋、鸡头(即芡实)、荸荠、慈姑、百合,并择净内,烂蒸之。风前吹晾少许,石臼中捣极细,入川糖蜜(四川出产的糖和蜜),熟(蒸熟),再捣令相得(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取出,作一团。停冷,性硬,净刀随意切食。糖多为佳,蜜须合宜,过则大稀。”这般切成细细薄片的甜香雪白点心,如同雪白的花瓣一般摆在琉璃盘中,真的可以用“萼绿凌风,云英怯冷,未放瑶池宴”来形容了。
苏东坡心中,美食乃是至高的享受,完美的一餐,要庖丁来掌刀,易牙来调味。烹调用的水要新鲜清澈的清水,锅碗瓢盆要清洁干净。柴火要勤添换控制得恰到好处。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有不同的烹调方法,有的要蒸煮晾晒,有的要小火慢炖。好猪肉莫过于小猪后颈,霜冻前螃蟹的大螯最是肥美,樱桃煎蜜和杏酪都是美味的甜品,蛤蜊要煮到半数和酒吃,螃蟹用酒糟蒸的不能太过。天下凡是好吃的东西,苏东坡表示自己都喜欢。吃饭的时候,还要观赏音乐歌舞。要有婉约端庄艳若桃李如姬姓姜姓公主那样的大家女子弹玉瑟鼓云墩,还要有萼绿华那样冰肌玉骨的仙女随着《郁轮袍》的曲调翩翩起舞。举起南海的玻璃杯,倒上西域的葡萄酒。这才是一顿完美的宴席——虽然后半段关于漂亮妹子完全就是这位的妄想,但是对于前面各种美味佳肴的描述,绝对非常符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