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曾谈到禹碑的真假:“夏禹的‘峋嵝碑’是道士们假造的:现在我们能在实物上看见的最古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和钟鼎文。但这些,都已经很进步了,几乎找不出原始形态。只在铜器上,有时还可以看见一点写实的图形,如鹿、如象,而从这图形上,又能发见和文字相关的线索:中国文字的基础是‘象形’。”由于禹王碑上的字体比甲骨文和钟鼎文还要进步,几乎找不出更原始的“象形”的影子,所以鲁迅先生认为,这些文字是后人伪造的。
现在看来,大禹碑确非大禹的遗存,有人冒充了治水英雄的手笔。不过,即便碑上的文字刻于唐宋,到今天也该算是一件颇有价值的文物了。
无独有偶。除了这通77字的禹王碑外,还有一块8个字的禹王碑。这块碑在汉江的源头处。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禹贡》上说“汉江水出(宁羌)州北八十里潘冢山,山内有洞,宽数丈,深里许,为汉水发源处。”在这里,溪水尽处有一个钟乳石洞,丈把宽,洞口有一圆滑的巨石,人称“石牛”,此洞名石牛洞。相传在石牛背上,禹王曾亲笔写下八字碑文,
《续修陕西省通志》的记载是这样的:“昔禹治水,绩用攸成,则勒石以记其盛”“字经九寸许,仅得八字,其余是否磨灭,不敢臆断,瞪目不识一字,而矢矫奇伟,状若元中之龙,绝非后人所能伪作。”
如今,石牛背上的字迹已全然不见了,只有40年前的拓片还在,视之,其纹络果然奇特,似蝌蚪,若游龙,难以辨识。有人臆译为“蟠冢导漾,泯蟠既艺”或“蟠冢导漾,东流为汉”,还有人认为这些字是明清时汉中一带道教的符咒。
究竟怎么回事呢?也仍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