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成语“泾渭分明”的意思是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泾渭分明”是人们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但在清代文人朱维鱼《渭城竹枝词》十二首中,却说:“君来定识泾水浊,妾意终怜渭水清。”诗句中的“泾水浊”,“渭水清”,似乎与传统说法泾清渭浊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泾清渭浊之说,最早在《诗经》中已经出现。《诗•谷风》中有“泾以渭浊,浞浞其沘”的句子。但在后来的历史中,泾渭两河的清浊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期是泾清渭浊,战国后期到西晋初年却成了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再度成为泾清渭浊,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时期又复变成泾浊渭清,隋唐以后又成了泾清渭浊。
泾渭清浊的历史变化,与当地植被的保存与毁坏以及水土流失是否严重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在泾水和渭水上游地方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这两条河流含沙量的变化。
总之,泾渭分明这个成语,源自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