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江苏省南通市郊农村里,至今尚保留着自制自用蓝印花布的习惯。用棉布加工印花染成的蓝印花布,由于花纹清新、色彩浓郁、沉着、朴素美观而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宋时南通“风土与扬州并盛,号小扬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南通地区与外地、特别是江南的交往频繁起来。植棉织布的技术极有可能就是这时传入南通的。
在南通地区,每年秋天,农民们把采收的棉花拣净、晒干,到了冬闲时节,便摆开纺车、布机,纺纱织布。所织之布除留作自用外,多余的交给布庄,销往各地。到了明代,南通的棉纺品就已畅销徐州、淮安、山东等地。在南通市郊出土的明嘉靖顾能墓中的细白土布,其工艺水平已达相当程度。这种布“紧厚耐著,有大布、土大布、上布、长尖诸名,其佳者曰纱布、曰家机布”,是染制蓝印花布的理想坯布。
另一方面,历史上南通地区还大面积种植蓝靛,为染制印莎布提供了垂手可得的染料,促进了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据林颖修撰的明嘉靖《通州志》卷一“物产篇”记载,蓝靛作为贡品,岁贡达3500斤。由此可见,在当时,蓝靛是南通的主要物产之一。
随着棉布生产的发展,棉布成为人民日常的主要衣料。在农村中,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衣服、被面、帐沿、蚊帐、枕套、包袱布、门帘几乎遍及每家每户,蓝印花布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自明清以来,南通地区的石庄、平潮、白蒲、石港、五总、骑岸、二甲、四甲、海门等盛产棉布的集镇,每地都有数十家染坊。这些染坊多是前店后作坊,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店只加工染布,兼接受印好灰浆的布坯染色;有的专做来料加工,店内备有各种花版以供选择;更有本钱大的,在接受来料加工、染布的同时,也出售蓝印花布成品,品种有小布、包袱布、床单、蚊帐、门帘等,供顾客选购。这些店铺虽获利不多,但求薄利多销。另有一种江南称作“秃印作”、南通地区叫徽印花担”的个体经营者,他们专做坯布印花,不加工染色。“印花担”的主人多是农民,农忙时忙田里的农活;到了农闲,则挑起“印花担”走乡串村,到农民家中进行加工。当主人将加工的花纹选定后,即就地搭一台子,摊好布匹,开始刮灰浆,一个老师傅带一个助手,一般一天可做五至六匹坯布。刮好灰浆的小布晾干后,即可送染坊染色。“印花担“的主人们除自己刻制花版外,还常去苏州采购花版。以加强与染坊的竞争。当时,南通地区生产的蓝印花布,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运销各地。故在清代光绪年间的《通州直隶州志序》上有“木棉花布甲诸郡”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