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民俗文化 >

重阳节的来历与传统习俗知多少

来源:民俗文化  时间:2018-11-11 11:22:37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流行于各地的汉民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被称为“九月九”。《易经》中,“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九九相遇,则阳阳相重,故称为“重阳”。

重阳节

“重阳”一词源自《楚辞,远游》中的诗句“集重阳入帝宫兮”,在汉代末期才正式成为节名。唐代中期李泌奏请皇帝将中和(二月一日)、上巳(三月三日)、重阳定为三大节,重阳节才逐渐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节日。

季秋时节,华夏各地的农作物收获已近尾声,远古人们开始了频繁的报赛活动,这便是古代重阳节的滥殇。江西《上高县志》载:“九十月间收获已毕,农家设办祭品以祀神,名曰秋社,一以报土谷(土地和谷神),一以庆丰年。”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最初就是收获期的丰收节,只是后来这一层意义为世人所淡化,而下面这一则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学道多年,甚得师父器重。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中会有大灾降临,赶紧回去,让家中每个人都亲手做一只绛色的囊袋,里面装着茱萸,系在臂上;然后,带领全家登上郊外高岭,一起饮菊花酒,便可逢凶化吉。”桓景听后,立即回家,遵师嘱而行。夜晚返回时,看到家中喂养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

重阳节的来历

后来费长房向桓景解释说:“它们代为受祸了,你家平安了。”此事传开以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纷纷仿效,久而久之,遂成重阳习俗。

重阳正值秋季,节俗颇具时令特色。《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晏之游常,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重阳节的三大习俗尽收其中,历代文人雅客对此多有记述,妙诗佳句流芳至今。,

登高眺远——九月重阳,秋高气爽,风清云淡,丹桂飘香。值此佳节,士大夫阶层常常风流自赏,结伴饮酒作乐;而老百姓则趁此时上山登塔,入庙烧香,祈求平安,亦可饱赏秋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秋游图:“江涌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赏菊饮酒——菊花,不仅姿容娇艳,更以其凌寒绽放的傲然品格博得世人的青睐与赞赏。从药用的角度来看,菊花清火祛毒,明目利胆。曹丕说:“(秋季)群草庶木无地而生,菊花纷然独秀,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除了赏菊、戴菊,古人还有重阳节吃菊花糕、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插戴茱萸——茱萸,一种常绿小乔木,香气浓烈,有驱虫去湿、抵御初寒的功效。重阳节插戴茱萸的习俗虽然已经消亡,但是我们并不陌生,一提到茱萸就会想起王维的那首千古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

习俗的来历、来源及形成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到自然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各种制约和限...

民俗的特点、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民俗的特点、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民俗文化具有诸多特征,民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南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习俗

西南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习俗

自然崇拜是贵州各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崇拜方式主要...

西南少数民族结亲仪式及其特点

西南少数民族结亲仪式及其特点

结亲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礼仪,它包括送亲、迎亲和婚仪三个方面...

少数民族诞生礼的信仰与禁忌

少数民族诞生礼的信仰与禁忌

(1)苗族。苗族认为告央乃掌管生命之神。婚后不育的妇女,是告...

西南少数民族婚礼的禁忌

西南少数民族婚礼的禁忌

(1)苗族。剑河县下岩寨苗族结亲不忌姓氏(指汉姓),只忌同宗...

我国不同地方的满月剃头习俗

我国不同地方的满月剃头习俗

在浙江绍兴一带,满月剃头时外婆家要送各色礼物,其中必有圆...

苏州地区婴儿满月的剃头习俗

苏州地区婴儿满月的剃头习俗

在江苏苏州民间,旧时习俗对小孩的剃头极为重视,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