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弱冠之年是多少岁呢?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先秦时贵族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要将头发盘结于头顶,然后再戴上冠;女子15岁时要举行笄礼,将绾起的发束插上簪子。这表示他们已经成年了,要担负起成人的责任。古人又是早婚,冠、笄礼后,也表示他们可以娶妻出嫁了。举行成人礼,要选择吉口,宴请宾客,非常隆重。冠、笄之礼后,除了有名之外,也该有字了,名和字的意义多是相同或相近的。孩子在出生以后,父亲在为子女起名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儿女的希望寄寓其中,或者希望他们以后能健康成长,或者盼望他们能富贵吉祥,或者希望他们日后能有所作为。冠、笄礼后取字,父母对已成年的子女再次重申这种愿望,则是要求儿女自己思其名、字之义而自觉遵行,以成就父母的愿望。
《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成人之道也。”又说:“成人之者,则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之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冶人也。”也就是说,古代将冠、笄礼视为人生礼仪之始,冠、笄礼之后,他(她)要用成人的规范要求自己,要为人父为人母,又有了去教育别人的责任,男子还要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要懂得社会交往的规范,要知道“为人臣”的礼仪与责任。有了这种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必然会自我约束,注意自身的修养,起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古人说:“冠了不詈。”是说成人子弟不要轻易责骂,便是此理。
到了后世,冠礼废弛不行,却仍保留了弱冠、及冠、及笄与成人取字的说法和习俗,仍含有对子女进行成人之道教育的意义,但冠、笄礼仪制度的不再实行,可以说是传统家教中的大失误。宋代的司马光曾呼吁恢复古代的冠礼制度,他认为冠礼久废,近世人情轻薄,多是由于家长教育不得方法的原故,所以现在的孩子,“往往自幼至长,愚呆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也”。司马光呼吁,若有敦厚好古的君子,待其子弟成年以后,“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主张恢复先秦时代的冠、笄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