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根据昼夜的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等,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叫做一个节或一个气(二十四个节气中处于单数的叫做节如立春,双数的叫做气如雨水)。可人们通常又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立春称之谓“打春”。立春被称为“打春”,这其中还有个不小的由来。
据《礼记•月令》记载,上古时代在每年的十二月,“天子居住的是北屋右侧,一般在夜间行路,骑的是黑马,打的是黑旗,身着黑色袍服,袍上缀有黑色玉饰,吃的是黍米和猪肉。壬日或癸日这天,(在祭祀场所)让人将祭祀的大型礼器用布遮盖,命两个有司(参与祭祀的官员),将预先用泥土制作的土牛抬走,以此表示送走了寒气”。到了立春这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回朝后大赏公卿、诸侯、大夫等官员,并颁布德令,接济所有民众以示庆祝。
上古时代的天子之所以在每年的十二月份这样做,是因为:十二月正值冬季的最后一个月,按五行而论冬季属水,方向为北(十二月为丑月位居偏东北),其色为黑。又因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是采用的天干地支,天干中的壬癸方向为北,五行属水,因此送土牛选在壬日或癸日。将祭祀所用的大型礼器用布遮盖,是取万物“冬藏”之意。命有司将预先用泥土制作的土牛抬走表示送寒气,因为按十二月建而论,每年的十二月为丑月,十二月建中的丑五行属土,丑又是十二生肖之一代表牛,举行这样的活动将土牛送走,就意味着人们终于送走了冰天雪地、万物凋零的漫长冬季,将喜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立春日,天子率领百官前往东郊迎接春天,是因为春天五行属木,方向为东。回朝后赏赐百官,并颁布德令接济民众,一则是对春天到来的庆祝,二则是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即将来临,赏赐接济是为了使各级官员尽职尽责,带领百姓搞好春耕生产。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上古时代每到正月初一这一天,天子都要祭祀天地,祈求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于正月的第一个甲日,亲自驾车拉着耒耜(农耕工具),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田间耕地,天子推三趟,三公推五趟,九卿、诸侯各推九趟。由此可见当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由于上古时代天子有亲自耕作的惯例,每年十月的壬癸日又有抬走土牛以送寒气的风俗。后来,土牛又称春牛,州府县官在立春的前一天将春牛放在衙门前,到了立春这一天,用红绿彩鞭抽打春牛(取送走寒气之意),象征春耕生产的开始,以此提醒人们及时耕作,切勿耽搁农时。正是受这一历代风俗的影响,人们便习惯地将立春称之为“打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