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农历算,七八九月是秋季,八月十五正是“秋之中”,故名“中秋节”。因时间在八月,也称“八月节”。
中秋与春节、端午并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仅次于春节,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秋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玄宗夜游月宫等许多浪漫传说,皆与之有关。
旧时的天津,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街市热闹异常,大大小小的摊位摆满了各种过节的果品,更少不了孩子们的玩具——泥兔。《天津志略》上介绍说:“俗呼兔儿爷,以泥为之,人身兔首,衣冠施彩色,其状或坐或立,或担或杵。”极像现在的吉祥物。平日不大出门的妇女,这日也尽可大大方方地来逛街游乐了。
当天的晚饭十分丰盛,一般要鸡鸭鱼肉一并上桌。饭后节目很多。
首先是拜月,设“月光码”。所谓“月光码”就是一幅画,上面画着太阴星像,下面画着月宫和捣药玉兔像,
“大者三四尺,小者尺余”。天津人平日将月光码摆在室内陈设,仅在中秋之夜祭拜。供品为瓜果、月饼、毛豆、鸡冠花、萝卜、荷藕等物,只可女子祭拜,男子则不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拜过之后,即将纸码焚化。
其次是赏月,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因为此时恰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就于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拜月,表达“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祭月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赏月的习俗。古人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从气候上来分析,秋季的华夏大地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清幽,云稀雾少,皓月当空,赏月最佳。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当晚,全家团聚在一起,回娘家探亲的媳妇也必须返回夫家过节。家人思念在外的游子,游子想念家中的亲人,这是中国人心中解不开的“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情结。
第三,吃月饼。天上有圆月,人间有月饼。圆圆的月饼无疑象征了人间的团圆。明代以来,已有关于中秋月饼的文献记载。天津人拜月后,将祭月的月饼按人数切成块,分而食之,谓之“团圆饼”,也有留到除夕才吃的,以示全家共享团圆。月饼需模制,有月宫图案。若购买,以祥德斋、桂顺斋最为著名,五仁、百果、枣泥等传统月饼甘甜适口,至今犹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