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他主张统治者应有"恻隐之心",推恩爱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主张给人民一个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观点,更为可贵。
《孟子》思想内容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君子品格的修养。其中关于"舍生取义"和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与乐趣可以与做王侯相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中还谈到一些教育与学习方法,如同类而举,专心致志等。
《孟子》还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如用"弈秋诲弈"说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的道理;用"揠苗助长"说明养浩然之气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用"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性质不变的道理等,都深入浅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量。
孟子的文章,以"气"为主,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正气凛然,一直为后人称道,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以后,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等,无不推崇孟子,而其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散文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