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最初的身份与电影里的还乡团地方武装这种蹩脚的货色差不多,它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清朝八旗、绿营两大军事力量的衰弱。
曾国藩是中国19世纪最显赫及重要的历史人物,要揭示曾国藩的真实面目困难很大,这个人太复杂了,他狡猾的身影常常地混杂在历史无边无际的投影中,使后人在评价有关他的一切时候左右为难。
我们暂不去理会曾国藩浓密的扫把眉下两只长挑挑的榛色三角眼如何射出阴冷锐利的神采,以及传说他身上如何天生长了一圈圈奇痒难忍的鳞状癣斑。这个湘乡荷叶塘乡绅的子弟确实是块读书的料,29岁年纪轻轻便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做了翰林学士,按照正确的人生轨迹,他会接过老师唐鉴、倭仁等人的衣钵成为一个声名远播的理学家。然而命运阴差阳错,曾国藩稀里糊涂地创办起一支湖南地主武装来。
在与太平天国长期的征战中,曾国藩并不是个能征善战的行家里手,据说凡是由他亲临前线指挥的战役无不以失败告终。《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但曾国藩用兵像他严格自律的理学思想一样四平八稳,缺乏出奇制胜的招数。在军事指挥上,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不擅长此道。
战术用兵上的严重缺陷并未构成湘军崛起的拦路虎。曾国藩有一种十分罕见的领袖才能,即知人善任将各路英才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军帐里拼死效命的能力,这一点上他有点类似于刘邦。在他强悍而韧性十足的广阔胸襟的带动下,湖南人深藏已久的杀气被揭开了,湘军很快由一支不起限的地方团练变成了极具杀伤力的强大陆军,这支由家族血亲关系为纽带的湘南子弟兵锐气远胜于其它扛着枪杆子的清廷酒囊饭袋,他们从一开始出现就给太平天国的伟大事业制造了许多麻烦,它是大清朝冉冉升起的一颗天煞巨星,如果没有它烈性的杀气的话,大清帝国也许是早就完蛋了。
也许,湘军统帅曾国藩不是一个好的前线指挥官,但在治理军队调动士气方面很有一套。他就像一个能把一把质地精良的钝刀打磨得锋利无比的磨刀人,使用刀虽不是他所擅长的项目,但这把锋利的刀却足以斩断任何东西。
欧洲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斗争经验时说:一个干大事的人,就如同拿着一根横木艰难地穿过一片树林,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横木不放才可能最后将它带出树林,另一方面必须得讲求灵活性,没有了灵活性的话将寸步难行。
曾国藩在斗争过程中所坚持的那种铁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政治及用人谋略,使他在一个支离破碎的时代令人惊讶地获得了成功。
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动荡的时局中异军突起的湘军领导人物中,大部分人都是经过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刘蓉、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王鑫、江忠源,等等,如果需要的话这个名单还可以往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