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无可争议地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那么唐以后全国的社会经济重心是怎样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
这还得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说起。当时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北方人民大举南迁,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发展。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又一次陷入长期战乱之中,南方则相对安定,而曲辕犁等适合南方水田作业的新农具又恰在这段时间开始使用,这都为南方社会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北宋时期,江南和淮南的人口、粮食产量和丝织业等已经开始超过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再一次遭受了战争的重创,北方人口又一次大量南迁,而南宋政权又偏安江南,定都临安(今杭州),终于使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得以最终完成。
首先,在农业上,南方超过了北方。南宋政府在南方兴修了不少大型水利工程,一般的陂、塘、堤、堰也大量增加,并修筑了很多的圩田和梯田,这些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占城稻(在今越南中南部的古国所出产的优良水稻)的种植日渐普遍,粮食亩产量大大提高,在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带,上田每亩可收五六石。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桑、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当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次,在手工业方面,南方的纺织、制瓷、造纸、印刷、铸镜、制漆等手工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纺织业为例,南宋初年,政府在四川、广东、两浙和两湖地区征收的绸绢达300多万匹。临安、平江(今苏州)和成都等地都设有织丝的锦院,各拥有织机数百台,工匠几千人,远远超过了北方。又如制瓷业,浙江龙泉一带成为全国最大的窑场,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后来居上,日渐成为名闻天下的瓷都。
再次,商业的流通也十分繁荣。南方各地生产的丝绸、瓷器、铜镜和书籍等商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及日本、朝鲜、马来亚、波斯等国。在此基础上,城市更见发达。在农村地区,草市、镇市也开始发展起来。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当时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有居民39万多户,人口124万多。城里店铺林立,市井繁荣。有称为“瓦子”的游乐场20余处,笙歌燕舞,通宵达旦,城市生活极为奢华,所以林升写下了这样的诗篇:
山外青山楼外接,西湖歌舞几时休。
眭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元以后,虽然全国的政治中心仍主要在北方,但社会经济中心却从此留在了南方,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