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是在陶质物的表面覆盖一层细密的玻璃质薄层,即通常所称的釉。它是用石英、长石等硅酸盐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制而成的。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制造琉璃的工艺,如制作装饰品项链、剑画、屏风等。
到隋唐时,琉璃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和盛行,琉璃砖、琉璃瓦开始使用于建筑物的屋脊、屋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风格。唐代著名的“唐三彩”也是琉璃制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琉璃塔,是宋代的建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个塔体都是黑色琉璃砖瓦砌成,至今坚固完好。
琉璃制品的制作,是先用陶土制成胎坯,然后烧成陶胎,涂上釉彩,再入窑烧制而成。釉的种类很多,不同的配方能烧成各种色彩,如石英、炒铅、铜末,加水调匀涂于陶胎表面,即能烧成绿色釉;如在陶胎上以氧化铜绘制花纹,再施一层无色透明釉,以高温烧成,花纹即呈红色。
关于琉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是所发现的,于是将之赠与越王,而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并赐名为"蠡"。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它雕刻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定情之物送给西施。后来,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走之前将"蠡"还给范蠡,同时眼泪流在了之上,因此民间开始定名为"流蠡"、"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