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阶段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到唐代即已达到了顶蜂,其后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了。
不过,这一时期佛教哲学的发展也有一些新变化,这一时期佛教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性问题成为哲学理论的核心,各宗派逐渐走向磁通,佛教思想与懦道思想走向调和。五代以来,佛教各宗和宋明理学互相呼应,都重视心性问题,如洋宗讲自性,华严宗讲真心,天台宗重观心等等,并且愈来愈用“自心”来统一佛教各派,从而佛教哲学体现出“心学”的强烈色彩。各佛教宗派的融通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大体上先是各宗分别与净土宗的合一,再是以禅净合一为中心的各派大融合。于是,佛教各宗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了。
从佛教与其外部的儒道关系来说,相互调和的倾向也日益鲜明,所谓儒、道、释三者“门培虽异本相同”的观点已为愈来众多的佛教学者接受。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曾言:“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
以“自心”为三教的共同根源,将三教安置于“自心”基础上,从而使三者统一起来。这正体现了中国佛教哲学后期思想的重要特点。
从佛教哲学的发展历史看,中国佛教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不过,由于佛教从印度移植到中土后,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根、成长、繁殖,便也发展出许多新的特征,使中国佛教哲学呈现出不少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