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小麦产量最高的地区。西藏格尔木香日德农场、江孜农业试验场、日喀则农科所先后创造了麦类亩产1000千克的全国高产纪录。消息传开,震惊中外。在气候温凉干燥的高原,人们怎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太阳辐射说起。阳光是绿色植物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制成碳水化合物。没有阳光,便不可能有作物生产,这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青藏高原有充分的太阳辐射,为农作物高产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早在1963年就指出,德令哈农场虽是地处海拔二三千米,但是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却超过500千克,这是受惠于太阳辐射强之故。
青藏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值居全国之冠。拉萨每平方米地面全年接受太阳辐射19500千卡.相当于230-280千克标准煤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比纬度相近的成都、南京高一倍多。世界上接受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除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外,就要数青藏高原了。由于日照强烈,即使在严冬,只要太阳一出来,气温就很快上升,气温日较差可达18-20℃有时甚至达23℃。藏族同胞的穿衣习惯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原早晚很冷,藏民须紧裹藏袍御寒。而一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他们就得脱掉一只袖子,或脱掉两只袖子系在腰间。强烈的太阳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高天寒的不足,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原上的麦类高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穗大粒多。以近些年种植比较广泛的冬小麦品种“月巴麦”为例,每穗平均结实40至50粒,干粒重40至50克。每万穗籽粒重量约15至20千克。相比之下,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每万穗籽粒重量只有7至13千克。也就是说,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同的情况下,高原产量比东部低平地区高出0.5倍,甚至一倍以上。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和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均低于东部低平地区,从而使生育期延长。东部低平地区冬小麦250-280天成熟,可是高原却长达300-350天,而且随海拔升高,生育期还会延长,这样非常适合种植晚熟品种。晚熟品种成穗率高,穗大粒饱。
麦类的幼穗分化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而灌浆成熟期是决定每穗粒重的关键时期。高原气温偏低,麦类生育期延长主要是延长了这两个时期,分别比东部低平地区延长20至30天和30至50天。幼穗分化期长。幼穗发育充分,穗大粒多;灌浆期长,积累养分多,籽粒饱满。
高原麦类生长期内气温不高,但晴天多,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降温快,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少。根据科学家的测定,拉萨冬小麦呼吸消耗的养分仅仅是东部低平地区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