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窑洞是山西省的传统民居之一。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劳动人民的象征。在山西一些地区,当你漫步黄土高坡,走向山乡农舍,远远会看见依向阳山崖挖成的土窑洞,泥土门脸,木构门窗,雪白的窗户纸上贴着艳丽的窗花,窗前门顶上爬着一两棵葫芦,窗台门边挂着一串串辣椒,这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农家风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也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过去在山西,较富裕的人家用砖或石砌成窑洞的门脸,甚至整个崖面都镶砌上砖石。这种窑洞叫“包面子窑”。在河曲等地,土质坚硬的土窑,高宽各约一丈,深两丈;土质松者,高宽一般九尺,深为二丈五尺左右。窑的平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券形,洞口安装木制门窗,一般在门上开一窗,与门的宽度一致;门旁开一大窗,与门的上窗平齐,最上部留有一个通气的小窗孔,俗称“一门三窗”。
在山西民居中,所有窑洞以至砖瓦房都有土炕。常言道:“家暖一盘炕”,土炕确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三面靠墙,炕内部用砖或土坯砌成循环相通的坑道,一头通过墙内通道直到房顶,一头连接炕头的灶火,炉火的热量可以通过坑道传导全炕,炉烟通过烟洞达于户外,炉火之妙在于“不扇而风,不呼而吸”。到了冬天,随便走进一户农家看一看,俊俏勤快的媳妇把柴火塞进炉内,用大铁锅做饭;慈样和善的婆婆盘坐在灶头取馍舀菜;一家老小坐在温暖的灶头上围着饭桌吃饭,有说有笑,构成了一幅农家乐的生动画面。
山西窑洞类民居的主要优点是:
一、合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它不需要用大量的木材和砖瓦,只要有劳力,在黄土高原黄土层就可掘洞,这对地处穷乡僻壤、经济不很富裕的农民来说是最便利的。
二、窑洞冬暖夏凉,具有特殊的保暖性能,居住在窑洞内夏不畏酷暑,冬不怕严寒。黄土高原的土窑洞,是黄土地对人类奉献出的厚爱,从这里依稀可以领略到人类祖先营窟挖穴的居住古风。今天,要追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这一居住民俗愈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