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至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它的很多节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批准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众多节俗中,赏月、拜月与吃月饼是最普遍的中秋节节俗。从这些节俗的传承看,它们都有一个从较高社会阶层向较低社会阶层传播、演变的过程。
今天,拜月是中秋节中的一项平常的节俗。但是,在汉魏以前,民间祭祀系统中没有见到这种习俗,那是因为拜月具有祭祀的性质,但祭月最早是天子的特权。天子的意思是“上天之子”,天子以天地为父母,以日月为兄妹,并在特定的时间祭拜天地日月,既是表现对天地日月的敬畏,祈求得到护佑,也是向天下人示范“孝悌”,就是向上孝敬父母,向下敬爱兄妹。所以直到秦汉时期,对日月的祭祀主要是皇家的礼制,这种礼制一直被保持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但是,礼制挡不住人们对明月的欣赏和想象。从唐宋时期起,赏月首先在文人中兴起,文人墨客对月吟诗,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诗篇,而且也将赏月之风推向民间。到了宋代,赏月已经不像唐代时那样风雅,而是与世俗的娱乐融合到一起,使这个活动更生活化了。比如,宋代的文献中记载,那时的中秋夜,富人们争相到酒楼上伴着琴声、唱着歌赏月,街上到处是赏月的游人,直到天亮,店铺也因此通宵营业;一般人家也要备办家宴,全家人围坐一起娱乐赏月。
宋代赏月的世俗化,不仅为中秋节成为全民性的节日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使拜月不再是天子们的专利,寻常百姓也可在中秋夜对月礼拜,表达自己的心愿。不过,民间拜月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于皇家的祭月仪式。
首先,在形式上,拜月的主角是女性。中国人习惯把事物的属性分为阴、阳两种,自然界中,春天是阳气萌生的季节,秋天是阴气开始增强的季节;太阳属阳,月亮属阴;对人类来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所以,在阴气萌动的季节,由女性来祭拜同属阴性的月亮有着内在的民俗逻辑。
其次,在内容上,拜月的目的与祭月有了很大差别,它和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认为“阴”的重要功能是滋养,女性的重要职责是孕育生命,所以,中秋节女子拜月的期望大都跟婚姻、家庭、生育有关。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习俗,促进想生育的女子得子,比如有些地方的中秋夜,期望生育的女子往往结伴去田地里偷瓜,认为这样有助于怀孕,人们相信多子的瓜,会传给人旺盛的生育能力。
和赏月、拜月之俗相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可能产生得最晚,因为直到南宋的文献中才有了把月饼和中秋节联系起来的记载,这类记载在明代更多了,也说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更广了,这是因为人们赋予月饼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团圆。
八月十五是月圆之日,也是一家人团圆之时。月饼作为象征团圆的食品,成了中秋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人们用面把各种各样的馅包起来,做成形状各异的饼,再在饼上印上不同的吉祥图案,蒸烤成美味的月饼,不仅自己赏月时享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今天,以月饼作为中秋节礼品的习俗仍然盛行。每到街上的店铺摆满了各式月饼的时候,就提示着人们:家人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