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扫墓在什么时候形成,从现有的文献典籍上查考,我国民间清明扫墓的习俗一直可上溯至西周。并且,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早在殷商时代,即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即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扫墓时,晚辈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锨到自己的祖坟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在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据说,这些都是表示在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是否会有狐兔在穿穴打洞,是否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一方面供上祭品,烧些纸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不过也有人说,秦以前扫墓不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