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夏朝时,中国就有了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据孔子在其所著《尚书序》中说:“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皇时代的书被称为“坟”,是因为其内容都是“大道”,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终极真理;五帝时代的书被称为“典”,是因为其内容讲的是“常道”,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经典理论;伏羲时代的书被称为“索”,是因为八卦之说需要探求义理;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是因为这些书介绍的是九州的山川地貌、物产与风俗,“丘”有“聚集”之意,故名“九丘”。
也有现代学者提出,三皇时代的书称被为“坟”,是因为书的材质为土陶及石刻;五帝时代的书被称为“典”,是因为材质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或金属材料,也可能是皮革、丝帛(附着在硬质材料上),成为便于收藏的典册;伏羲时代的书被称为“索”,是源于结绳记事和结绳占卜的丝帛文书;帝禹时代的书被称为“丘”,是因为它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有点像今天的模型沙盘,也可能是一幅巨画,画有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产以及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