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地理因素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18-03-06 18:59:53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与我国古籍的记载,我国人口在西汉王朝的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达到了5900万。而后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 93年),人口为6054万。其间经历了1391年,可以说人口经历了几度上升和下降。

但是,人口的高峰除在南宋时南宋加金人口合计达到7600万(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即1193年,与金章宗明昌六年即1195年,合计人口为7600万)外,人口从未超过6000万,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呢?

历史上人口数量

我们知道,人口的增减与食物的供应关系极为密切。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以前,农业产量依靠已开垦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定。一般说来,被开垦的土地越肥沃,数量越多,收获量也越多,因此,能供养的人口也越多。如果所开垦土地的肥力不高,则收获量并不随耕地面积增加而成正比增加。

另一方面,已耕种多年的土地,在肥力逐渐消耗的情况下,如得不到外来肥料的补充,其产量也会下降。耕种与开垦土地的面积多少,在劳动工具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则取决于投入劳动力的多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土地的面积,在国家疆域不变的情况下,是不变的。所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劳动技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能求之于开垦新的土地。

在肥沃的土地已全部开垦时,则不得不开垦那些肥力低叉不适宜于耕种的土地。超过了土地的边际条件,产量的增长逐渐缓慢,以致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需要,于是人们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来大面积开垦不适宜的土地以补偿其对粮食的需要。可是,人口的增长及对不适宜土地的开垦必然导致环境压力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我周是季风气候,降雨不稳定,极易造成水旱灾害。往往由于植被被破坏,造成水旱灾害次数的频繁与规模的扩大。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逐往往使旧的王朝在农民起义浪潮下覆灭。所以,在这约1400年以内,农业生产条件虽然有些变化,可是南方的开发所带来的农业产量的增加却在很大成分上补偿了北方农业区的衰落,故人口始终徘徊于6000万上下。这就是说,环境条件在背后起着作用。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提到,战国以前,陕西黄河各支流地区基本上是游牧地区。当时,耕地少,原始植被被保存得好,水土流失很少,所以那时黄河决堤比较少。但是,从秦以后,徙民戍边,大量垦荒。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愈演愈烈。东汉时期,这一带为少数民族游牧地区,耕地减缩,水土流失大为减轻。这就是陕西地区土地利用与黄河下游灾害的关系,也是王景治河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