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的过密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18-11-28 18:36:55

假设有一个以务农为生的家庭,有耕地3亩,主劳力一个,亩产3石,那么他一年可生产粮食9石;后来人口增加了,劳力由一个变成两个,耕种的土地还是3亩,由于劳动力的增加,耕作更加精细,亩产由原来的3石提高到4石,这样,3亩土地的产量变成12石,比原来增产了3石,但人均产量却从9石下降到6石。这种由于劳动力过量投入引起的劳动效率递减式的总量增长,就是所谓的过密化增长。

虽然耕地面积没有和人口同步增长,但社会粮食总量的增长是与人口的增长基本相一致的。这除了引进高产作物等原因外,进一步的精耕细作形成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时社会流民虽然很多,但流民生活漂泊不定,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人是不愿加入流民队伍的。为了糊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已有的土地上增加投入,提高产出。

一方面,通过提高土地的复种次数和密集化的生产经营来提高粮食产量。清代二年三熟制在黄河流域得到了普及,稻麦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也从江浙地区推广到南方各地,在土壤耕作、选种、施肥、灌溉及栽培技术等方面也较前代更加精细化。全国总体的亩产量也由明代的1.6石多增加到清代的2石左右,约增长了27. 6%。

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农民转向要求比粮食生产劳动投入更多的经济作物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如种植棉花并开展家庭棉纺织业、种桑养蚕等等,以提高收入。这样做,虽然家庭提高了收入,但劳动效率却下降了。以蚕桑为例,养蚕的毛收入要数倍于种稻,不过两者的劳动力投入比率为8. 1:1,劳动力投入比率至少是毛收入比率的两倍。

人口的增长尽管促进了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却导致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的下降,使社会经济走上了一条过密化增长的道路,最终延缓了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