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翰林院是什么机构,翰林院的设置与影响(2)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20-02-24 16:13:12

玄宗一代,翰林学士虽置,然无甚事权。安史乱后,朝廷流亡在外,诸事草创,制度难以周备,加上皇帝们对政府重臣纷纷投降安史乱军伤透了心,不敢信用,于是就把处理机密的大权,委给身边的翰林学士办理,特别是唐德宗时,内乱频仍,外患交逼,大臣不和,朝政混乱,并且朝廷又一次被乱军赶出了长安。在离乱之中,德宗就用翰林学士陆贽居中裁决机务,以理万机。由于陆贽实际上起到了宰相的作用,而又身居内署,故时人自此又称翰林学土为内相。

宪宗年间,对翰林学士制度作了一番整顿,定为六人,择其中年深德重者一人为学土承旨,为众学土之首,单独承办最为机密的政务。为学士者,日后多有入相之望,特别是学士承旨,更是宰相的第一候选人。这样,翰林学土一途就成为许许多多封建士人寤寐以求的目标。

宋代翰林制度进一步发展,作为国家的一个正式机构,易名翰林学士院,迁出宫外,专门承办起草诏书的工作。院中置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知制诰、直学土、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等。宋代虽然学士也有草诏之职,但却不能与唐相比,因为他们已不在宫中办事,和皇帝关系相对疏远了,故而已没有参预机密的权能,也失去了昔日内相的威风。

另外,宋代还有不属翰林学士院领导,而却冠以翰林之名的一些官职,如翰林侍读学土,翰林侍讲学士等,他们职在皇帝左右进讲经史,称为经筵官。

辽代始单称翰林院,元置翰林兼国史院,明清置翰林院,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它艺文、修史的性质突出起来,成为封建国家艺文渊薮。三代院中官属,合起来说,除去学士外,还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总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两代一些煌煌巨著的编修,都与翰林院有密切关系,如《永乐大典》之与解学士缙、《四库全书》之与纪学士昀等。

明代翰林院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个很奇妙的位置,它本身的官品不是最高,只是正三品衙门。但明制规定,入内阁者须为翰林官i英宗以后,只有翰林出身者才有入阁拜大学士的希望。因而内阁学士,原是翰林耆宿,无形当中,提高了翰林院的地位,翰林院实即是高级官吏的训练学校,是封建国家的储才之所。

清沿用明制,非翰林官不得入内阁。此外,就翰林官本身来说,比起其它官职,升迁要迅速得多。往往七品翰林官,外放为四品道员、知府、内则升迁入詹事府(辅导太子的班子)为官,之后便能很快地担任六部尚书、侍郎等职。更有一些官运好的人,得到皇帝的眷顾,入宫伴读,侍奉文翰,往往能得到更好的迁擢,由于翰林的招牌,有利于仕途的竞争,故而封建官场中最为注目翰林之选。

明清翰林院中,又有所谓庶吉士。庶吉士本是明代用来安置初入仕途者历练事体,使之增长经验的,后来专设于翰林院,在三甲进士之外,择文章书法较好者为之。在院中学习帖诗、律赋、白揩小楷等功课。学习期间,因庶吉士并非官职,设有俸禄。三年之后,再行考试,合格者授为编修,检讨等翰林官或外放为州县官。故庶吉土实即是预备役官吏。

尽管唐宋之后,翰林学士的地位渐渐低落,但它当初政治上的得意生涯,在人们的记忆中,依然如雪泥鸿爪般清晰,它以文词供奉君王,以艺文辅政的经历,被封建士子们铭心怀念,从心底深处将它看作文学之巨的精华极选,翰林因而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声望。另外,翰林院选拔、训练和培养了一大批封建官僚,他们在维护封建秩序,统治人民方面,为地主阶级竭尽了犬马之劳,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因而称翰林院为封建国家的“储才之地”是非常贴切的。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