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杜甫,“安史之乱”时,冒险逃出长安,一路艰辛到凤翔,晋见唐肃宗。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谏官职位。于是人们称他杜拾遗。宝应年间,社甫居留蜀中,因好友严武(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推荐,被任官为节度参谋俭校工部员外郎。他因此又以杜工部之名传世,作品集也叫做《杜工部集》。
自称“学诗为众体”,白居易赞其“尤工乐府诗”的唐代诗人张籍,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他家境困窘,眼疾严重,孟郊因而戏称其为“穷瞎张太祝”。此外,人们还称他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集,就名为《张司业集》。
以“沉舟侧畔于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句著称的刘禹锡,晚年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人们因而称他刘宾客。他有关诗歌创作的言论,被后人收入《刘宾客嘉话录》中,是古代诗文的宝贵精华。
明清时期,官称之风依旧,不同的是人们更偏好用古代大致相应的官衔来作为对某人的代称。正如明代文学家于慎行所说:“士风文字雅好古风,官名称谓亦多从古。”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儒林外史》中,某相国、某太史、某观察、某太守、某司马、某明府、某少尹的称谓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官职清代一个也没有。
一般而言,在书中相国对应大学士,太史对应翰林院编修,观察对应道员,太守对应知府,司马对应同知,明府对应知县,少尹对应县远或典史。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明清时代的书籍时,更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古代官制方面的知识,才能读通、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