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历史研究 >

祠堂、家谱和族田-古代平民化的宗族组织

来源:历史研究  时间:2018-11-23 21:27:03

宗族是古代社会最常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群体。不过,先秦时期的宗族主要是贵族群体的活动组织,只有贵族才搞宗庙祭祖,才有谱牒记载自己的家族世系,才有可能进行封邦赐土照顾同宗的活动,普通百姓没有这样的资格,是不能讲求宗法之礼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道理。

在宗族组织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个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过程,由先秦时代纯粹贵族的宗族组织,逐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半贵族性质的士族宗族组织,进而到宋代以后日渐成为平民化的宗族群体组织。宋以来宗族组织的平民化,使越来越多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宗族活动,其最突出的表现是祠堂祭祖、修撰家谱和设立族田。

古人最重祖先,将族人团结在—起的精神感召力便是对祖先的崇拜观念。族人之间通过对共同祖先的祭祀相互之间有了亲切感,便有了血缘上的向心力,有了建立宗法组织的可能。

早先贵族宗法制时代,祭祖活动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宗庙是按照贵族的身份而相应建立的祭祀祖先的专门场所,国家对宗庙的规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平民则没有资格建立宗庙,只能在墓地上祭祀死去的前辈一二代而已,对再早的祖先则不能追祭,所以平民亲族间血缘上的凝聚力也就相对较弱,没有可能建立起宗法组织。

到宋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在祠堂。与宗庙不一样,在祠堂祭祖,可以不论等级,不讲身份,从官员到百姓都可以参加。祠堂在战国时出现,汉代很盛行,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曾一度被禁止。

北宋进入平民社会后,因为祠堂平民性的特点,又再次恢复,其形式在理学家朱熹的规划下,也有些变化。明代中期以后民间的宗族组织很发达,所以祠堂的修建也更为普遍,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这时的祠堂也称家庙,成了民间祭祀祖先最常见的处所。

明中期以来的平民祭祖,不但可以祭祀父、祖一二代,还可以祭祀更早的老祖宗,以往对平民祭祖的那些限制也没有了。一般说来,在祠堂中祭祀的祖先,有始祖,是宗族认为最早的老祖宗,因为很多宗族都有迁徙的经历,所以始祖往往是始迁祖,也就是迁到本地居住最早的祖先。始祖之下有先祖,先祖是一些有功有德及对宗族的发展作过贡献的祖先。先祖下面有“四亲”,四亲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最近的祖先。这些祖先的灵牌和画像平时供奉在祠堂,到了一定的时日族人要打开祠堂对其进行祭祀。祠堂祭祖的形式有多种,有四时、清明扫墓和祖先忌日等祭祀,其中以冬至时的祭祀最为隆重。

此外,如族人考中举人进士,或者升官晋爵,或者娶妻生子,这都是光宗耀祖全族都很喜庆的事情,也要到祠堂祭祀,报告祖先神灵知晓。祭祖时要打开祠堂清扫,然后摆上丰盛的祭品,由族中的族长或尊长带领族人向祖宗遗像和灵牌行礼,宣读祝文,祈求祖宗神灵的保佑。祭祖后往往有宗族的聚餐,分食祭祀用过的祭品,并且分发胙肉(祭祀用的肉)。因为人们认为,祭品是祖先享用过的东西,里面含着祖先神灵对后人的赐福,所以人们乐于食用,以求得到祖先的保佑。同时,这种聚餐活动也可以联络族人的感情,增强族人的团结。祠堂祭祖是宗族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上面曾经说过,就在十六国时期肇始之时,今陕西境内已经有鲜...

土木堡之变的前前后后

土木堡之变的前前后后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

德国军事顾问曾力助中国抗战

德国军事顾问曾力助中国抗战

据档案记载,抗战前夕,中国先后邀请过100多名德国现役或退役...

解放军战史最干净利落的城市攻坚战

解放军战史最干净利落的城市攻坚战

1949年1月,刘亚楼担任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

八里桥之战象征着游牧民族时代的终结

八里桥之战象征着游牧民族时代的终结

八里桥位于北京郊区,始建于明朝,原名永通桥,因为距离通州...

中国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

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

孔子的学生中真有七十二贤人吗?

孔子的学生中真有七十二贤人吗?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共...

孝庄太后下嫁睿亲王多尔衮是真的吗?

孝庄太后下嫁睿亲王多尔衮是真的吗?

要说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孝庄太后的出生简介:她出生于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