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即蒙养教育,是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把办学的重点放在了国子监等精英选拔型教育上,蒙养教育主要由家庭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私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在家里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三是教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也最具有代表性。
宋朝的蒙学已相当发达,到了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
明清时期,蒙养教材已相当完备。大致有以下四类:
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使用最广泛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材。流传较广的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综合知识类教材。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使用最广泛的有唐朝人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清朝人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
诗歌类教材。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