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由儒家礼教对妇女提出的规范要求。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周代父权制婚姻家庭建立、男女尊卑界限明确之后,于是有了要求妇女“从父”、“从夫”、“从子”,服从男性的“三从”道德规范。而“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女性实践“三从”时须要具备的礼仪、修养和操作技术。总而言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既要贤淑顺从又要高尚能干。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在讨论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易》则有妇女要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并有夫死妇女要殉夫以及限制改嫁等要求。“四德”最早见于《周礼》,“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最初是对为了宫廷妇女进行教导,与“三从”连称后,即成了标准“三从四德”。
具体来说,三从,“未嫁从父”要求没有出嫁的女子听从父亲的话,不违父命,还要在父亲危难时之挺身而出;“既嫁从夫”要求为人妻的妇女要跟随、服从丈夫,视丈夫为“天”,凡事都要敬重;夫死从子,夫死后,“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抚养儿子成人,对成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大事由儿子做主。
四德,“妇德”的核心是“贞顺”,即坚守节操,对丈夫忠诚,对所有族人要谦恭有礼;“妇言”是对妇女在言辞方面的规定,要求善于应对,说话得体,有一定的智慧和修养;“妇容”要求妇女质朴端庄,按时沐浴,服饰整洁,遇乱要从容镇定,居丧要悲哀有节等。
概括来说,“三从”的教戒劝誉、“四德”的提倡培训和“七出”条规的威吓惩罚交互作用,逐渐规训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妇女之“美德”。
随着时代变迁,父权对妇女的控制逐渐让位于夫权,夫家的利益更加重要,对妇女的种种规范愈加繁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