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活动引起的,自古有之。据载,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历史沿用的名字,实际上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成因、类型以及数量不同,水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红色或绿色、黄色、褐色等。但是,有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时,海水并不呈现出其他的颜色。
随着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不断加重;沿海开发程度的提高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少雨等自然变异现象频繁发生,这些因素均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有一定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牯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其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其尸骸的分解过程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是近年来危害日益增大的海洋生物灾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发生较大赤潮均有数十次之多。1989年8月5日至10月14日渤海西部发生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使沧州、天津、潍坊、莱州对虾减产,按当年货币价值计算损失达2亿元。随着海洋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的趋势,赤潮灾害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赤潮已对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沿海养殖业乃至海洋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