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概念,源于道教经典。道教认为,“三元”乃“三官”的诞辰日。《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统摄”。道教典籍记载,正月十五上元节为“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七月十五中元节为“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下元节为“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虽然道教“三官”、“三元”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汉代,但道教以中元为祭祀亡灵的宗教节日,道观举办中元法会,是效法中国佛教的仪轨。三元节中,上元节与年禧春节融为一体,下元节遭受冷落,只有中元节在佛教、道教的共同推动下,迎合中国民众崇祖敬宗的儒家传统,成为祭祀鬼神的盛大节日。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辰,人家上冢,奠先人如清明仪。僧家建盂兰盆会,诵经斋醮,焚化纸船,谓之法船,以为渡幽冥孤独之魂。市中卖各种花灯,皆以纸作莲瓣攒成,总谓之莲花灯。亦有卖带梗荷叶者,谓之荷叶灯。晚间小儿三五成群,各举莲花荷叶之灯,绕巷高声云:“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或以短香遍粘篙上,或以大茄满插短香,谓之蒿子灯、茄子灯等名目,此燃香之灯于暗处,如万点萤光,千星鬼火,亦可观也。
地安门外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法会。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长椿寺等佛教寺庙兴办盂兰盆会。白天,唪诵经文,祭焚法船,“渡幽冥孤独之魂”;入夜,各家儿童点燃荷叶灯、莲花灯、蒿子灯、茄子灯等,焚香追祭宗亲。荷叶满街,荧荧万盏,“不至夜阑,不易分散”。
民国以后,中元节逐渐萧条,“每巷所见只二、三盏,且尽似云华,俄倾即散,无复流连之致”。民国年间,因战争连绵,死者众多,为追悼亡灵,北京各界人士于北海公园天王殿、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举办追悼“陆海空军阵亡将士法会”。届时,喇嘛、道士、和尚三台经齐诵。届晚,番、道、禅,身披法衣,敲着法器与各届人士分乘游船,环湖…周,将法船焚化。夜间,众僧循例施放《普利济孤焰口》,超度“十方法界”的孤魂饿鬼。
虽然道教以乐生恶死为生死观,与佛教视人生为苦海,以死为解脱的思想截然相反,但它们超度亡灵的宗教仪式,深得崇拜祖先的中国民众之心。因为对祖先崇拜的信仰是以灵魂不灭思想为基础的。所以,佛教与道教携手并肩,共同承担起引导亡灵超度的重任,以适应中国民众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宗教意识。
京城民众日常宗教信仰,一直具有浓厚的功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动荡,宗教的实用功能日益渐弱,民众的宗教信仰日趋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