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曾经在讲述自己求学的经历时说:“家里从来没有人读过书,在这时,家里也还是富裕的中农时期,有吃有穿……头一年就读了一本《大学》,《中庸》、《论语》也读了,到了《孟子•公孙丑》那一章。”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嫡孙子思所作。《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秦朝学者修改整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将其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内容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境界;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者也”的观点,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就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