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概念,古已有之。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不知道他是一个领兵打仗的将才,却让他管理粮仓。韩信不仅能领兵,也会做事。针对将士天天吃“陈化粮”的实际,他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策略,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减少粮食堆放的时间,避免粮食腐烂变质和陈化,这就是成语“推陈出新”的来历。“推陈出新”就是除去陈旧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崭新的东西来。
正而八经提出“创新”这个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使用了“创新”这个词来阐述经济问题。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后来,“创新”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出现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等。许多人把创新理解成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发明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是狭义上的创新。这种“新”的参照物是别人,是我们通常说的“原始创新”“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创新者一般是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就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去“创”的。
如果把创新的外延再扩大,把参照物由别人变成自己,把知识的合理拼接、互相渗透,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儿童游戏中的新方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窍门,对问题提出的新见解等也看做是创新,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进行创新,这就是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的反义词是守旧,守旧就是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种“保持”形成了阻力,影响了创新,主要表现是:
现象影响了本质的探索。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一般是大家都能够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如果感受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就会形成“共识”。一旦形成了“共识”,就不允许个体“标新立异”,结果阻碍了创新。例如,人们从太阳的日出日落,就得到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的“共识”,从而阻碍、甚至迫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日心说”理论的创新。
传统影响了创新的步伐。观念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通过思维而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观念的产生是以当时的实践水平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基础的,因而有它产生的根据和存在的合理性。当实践向前发展了,时代向前迈进了,原本合理的观念就变成了过时的观念,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成为创新的阻力,从而影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