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这个成语出自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慎子》一书。腋,就是胳肢窝。集腋成裘的意思是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许多只狐狸腋下的皮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也就是积累。
积累是一个由少变多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的时候,量变就会引起质变:钞票积累得多的,就成了大款;文物积累得多的,就成了收藏家;知识积累得多的,就成了专家,著名的专家就成了大家。
从哲学的角度看。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渐认识的。经验是从实践得到的认识或技能,显然,实践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认识”和“经验”的得到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表示“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的“知识”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得到。
揠苗助长中那个可笑的老头,嫌庄稼长得太慢,于是希望通过外力的方式来帮助庄稼快长,于是冒着烈日去拔苗助长,就是他不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是需要积累的,很多时候是不能逾越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以世界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以为,真正的知识不是别人教给的,而是自己建构的。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着一个“图式”,通俗说就是原有的“认识”。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时,原有的“图式”就和新的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与原来认识相近的信息可直接纳入,叫同化;原来没有而新建立的叫顺应),“同化”或“顺应”后就得到一个和原来的“图式”不同的新的“图式”——这就使人的认识和原来的认识有联系,又有不同。外界提供的信息越多,“同化”或“顺应”的程度越彻底,新的“图式”就越完美,我们知识的层次就越高,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调出大脑中储藏的“知识”解决问题。由于每个人大脑中的“图式”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导致我们对同一信息“同化”后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英国谚语说的“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于“同化”或“顺应”需要外界信息才能进行,因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和“周围世界”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外界信息往往是南“资料”提供的,因此,知识的积累往往是通过资料的积累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