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元和削藩是安史乱后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20-02-24 17:29:47

唐宪宗元和九年冬,唐中央政府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命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揭开了元和削藩战争的序幕。

讨伐淮西的战争自元和九年十月开始,到十二年十一月结束,前后延续了3年之久,最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讨伐淮西的战争,是宪宗对藩镇用兵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关键,也是改变中央同藩镇力量对比的转折点。削平淮西,强藩悍将无不畏惕,朝廷声威由是复振。它坚定了宪宗“志平僭叛”的决心,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并对唐朝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淮西吴元济与唐军对抗的时候,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也响应吴元济、李师道,与唐作战并纵兵四掠。宪宗命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行营兵马使兼招讨处置等使,统六镇兵士10余万讨王承宗。然而,六镇兵“回环数千里.既无统帅,又相去远,期约难一。由是历二年无功,千里馈运,牛驴死者什四五”。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李逢吉及朝士多言:“宜并力先取淮西,俟淮西平,乘其胜势,回取恒冀(即成德镇),如拾芥耳。”于是罢河北行营,专讨淮西。“申蔡平而河北震惊”。随着淮西吴元济就擒和淄青李师道授首,成德王承宗和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刘总因失去党援不寒而栗,纷纷割地献质,相继归服。

元和削藩的潮流,席卷了河南、山东、河北诸强镇,同时也波及到那些趁中原内乱而拥兵自重的中小割据者。如横海节度使(镇治在今河北沧县东南)程权,自度难当朝廷问罪之师,于元和十三年自动离任,举族入朝,归还了割据36年的沧、景2州。又如原朝廷军淮西诸军都统韩弘,是一个一贯“乐于自擅,欲倚贼自重”的军阀。淮西复灭后,也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主动入京,请求辞职。

元和削藩是安史乱后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宪宗坚持对藩镇用兵并取得胜利,使跋扈藩镇俯首听命,反映了唐王朝统治权力的加强,它对于王朝又延续近百年之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旧史家对此作过许多评论。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宪宗元和十四年二月》条云:“自广德以来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洪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也说,元和削藩之后,“河北割据跋扈之风消尽无余。唐于斯时,可谓旷世澄清之会矣”。安史乱后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基本告一段落。尽管并没有根除藩镇势力,但这一成就确是巨大的。可以说,藩镇割据的平定,为元和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平定藩镇割据本身,也是宪宗中兴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