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 > 史学纵横 > 史学参考 >

古代的简(竹简)、牍(方策)是如何制作出来

来源:史学参考  时间:2019-09-02 22:36:12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所谓的简册文献。古人把写书的竹片,称作“简”,也称为“策”。蔡邕《独断》说: “策,简也。”

另一种书写材料是木版,称作“牍”,也叫做 “方”。 《礼记》中说: “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古人说“方策”等于现代人说“书籍”一样。

策是同简相连的称谓,所以也写作“册”。 《尚书》、 《诗经》、 《左传》等古籍中,都曾出现“册”字。 《说文解字》里说: “册,符命也。”好像书札,一长一短相排比,用编绳札上,作为一种传达王命的东西。

古代的简

一般说单片的称为“简”,竹制的为竹简,木制的称木简。后来为了区分,把竹制的称为“简策”,木制的称为“版牍”。简策主要用以写书,版牍主要用来写公文或画地理图。“版图”一词就是这样来的。但这种区分不是十分严格的,很窄的木牍也称作木简,也用来写书。

制作方法是先把竹木裁短,把竹子破成单片,称作“牒”,刮削平整,成为长方形的写书版。由于新竹容易生虫朽烂,凡制竹简,要先把竹子在火上烘干,叫做“汗青”,又将竹上青皮刮去,名为“杀青”。

因为竹简是用来写经史的,于是就把“汗青”借作史册之义。如唐代刘知几说: “头白可期,汗青无日”,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吴伟业《圆圆曲》: “一代红妆照汗青”等都是借作史册之义。木制的刮平叫版,版上写了字叫“牍”,尚未制成版的叫“椠”,椠劈成了木条就叫“札”。

古代的简

简策的长度,各个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以书写经书、国史和法律。郑玄注《论语》序文说:

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二尺四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三分居一,又谦焉。可见儒学正统经书的地位, 《孝经》、《论语》二书当时还未提高到经学的地位,属子书,所以用短简写。战国时,八寸为一尺,因而把法律称作“三尺书”,把子书和传记称作“史书”或“短书”。汉朝的简,最长的二尺,其次一尺五寸,再次一尺,最小的五寸。

木制的版多用来写信,一尺长,故称 “尺牍”。一尺二寸的常用作写官府文告,称作“檄”。长五寸的,多用作凭证,称作“传”、“关照”,即出入关卡城门的凭证,小说里叫“腰牌”。

一根筒,一般都写一行字,最多三十余字,最少的八个字。通常在二十二字到二十五字之间。因此一篇文字就要用很多的简,而简就必须编连成册,穿连简册的绳子叫做“编”,有麻绳、丝绳、牛皮绳的区分,丝的叫“丝编”,牛皮绳的叫 “韦编”。孔子晚年喜读《易经》,由于频繁翻简曾把牛皮绳折断三回,故有“韦编三绝”的说法。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图文阅读>>>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是哪十国

五代是代表该时段中的北方5个政权。可是,当时的南方则出现分...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三国时期形成联合抗曹局面的地理因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意欲南下统一中国之时,南方益、荆、扬三...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理条件在形成三国鼎立局势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国这段群雄并立,相互征战的历史经《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魏蜀吴三国鼎格局是如何最后形成的

曹操南下荆州,促进了孙、刘两家联合对曹。赤壁之战,曹操的...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三国后期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的吴、蜀

从占有的地域来说,魏占有全国13个州的9个州,而东吴只占3个,...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发展壮大的历史背景

晋商在我国明、清两代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票号的发展中,起...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古代都城转移的方向及原因

我国从秦汉开始,首都大多在现今的西安,而后逐渐东移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