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读书时,读到东晋这一段,知道“淝水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还搞不清楚谁与谁打,谁胜谁败,个中原因是什么。反正胜的一方不很容易,败的一方,说败也就败了。特别是看到东晋好象是抵抗侵略者,而且都是南方人,还觉得十分解气。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淝水之战究竟是什么回事儿。
淝水之战的时间,是建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383年,符坚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离开长安南下伐晋,企图一统天下。如此军力,气势不错。浩浩荡荡来到了淝水之滨。
符坚的对手是东晋的谢玄,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将。他看到秦军排好队,一付整整齐齐的样子,就派人对秦军的二把手符融说,“你们远道而来,是想速战速决,可你们临水列阵,又像是想打持久战。既然大家都想认真打,你们能否把部队往后挪一挪,让我们渡过淝水来,这样岂不更好?”
按照通常的思维,秦军人多势众,完全可以压出去打。可符坚想等晋军渡河至一半时,再围而歼之。这个想法是对的,但仅仅对在理论上。因为,当秦军根据符坚的命令后撤时,晋军就开始起哄,大喊“秦军败了。”在当时的状况下,一乱就全乱了。
大家不知道什么情况,先好好的排队,准备打仗,结果仗还没打,却要往后撤,谁能说得清楚?当时,担任前敌指挥的符融,无法控制局面,连自己的坐骑都跌倒在地。秦军不打自乱,自相践踏,漫山遍野都是死尸。
仗就这么结束了。有时候,一句口号就能打败一支军队。符坚本人也身中数剑,只身奔逃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