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制社会中,帝王的名讳是必须讲究的。因为帝王的名讳,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唐律》规定,故意直呼皇帝的名字,属“大不敬”罪,必须惩处,但处罚较轻,触犯庙讳,杖八十。但是时时处处提防“越轨”,纠正“悖逆”,让天下无数的人名改来改去也实在是麻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古人也有比较聪明的办法:
一是缩小避讳的范围,如唐太宗于即将即位时下令,“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二是干脆让帝王们叫一些冷僻的名字。西汉宣帝,原名“病己”。这两个宇都是常用字,避不胜避。于是,他于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老,联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唐、宋时代的不少皇帝即位之后,或立为皇太子后,都改用较为冷僻的字为名,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唐害宗本名旭轮,后改名旦;唐代宗本名做,后改名豫;五代后唐明宗本名嗣源,后改名宜;宋真宗未被立为皇太子前,曾名德昌、元休、元侃,后来才定名为恒:宋仁宗本名受益,后改为帧;宋英宗本名宗实,立为皇子后,改名曙。
因避讳改名的方式
因为避皇帝的名讳而改变自己的名字,在历朝历代也是常见现象。避讳改名的方式有三:
其一,直接改名。例如:
汉代的荆彻,避武帝讳而改名通;
南齐的甫道先,避高帝讳而改名景先
唐代的韦纯,避宪宗讳而改名贯之:
后周的李洪威,避太祖讳而改名洪义
宋代的陈旭,避神宗讳而改名升之。
其二,改称名为称字。例如:
南朝刘宋的王裕之,避武帝讳,改称字敬弘;
北齐的赵隐,避神武帝六世祖讳,改称字彦深;
隋代的李孝贞,避高祖讳,改称字元操;
宋代的吕胤,避太祖讳,改称字余庆。
其三,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例如:
南朝萧齐的薛道渊,避高帝讳,改单名渊;
五代后周的王易简,避太祖之父讳,改单名易;
宋代的杨光美、沈义伦,避太宗旧名光义讳,分别改名为美、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