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溜冰,一般都以为是西方传进来的。其实我国至少在清初起,就已有自己的溜冰运动了。
我国溜冰,原在东北少数民族中流行。满族未入关前也提倡这种运动,但最初纯属军事练习性质。清兵入关后,这一套战术也带到了关内。
当时,军中有专门溜冰的兵种,叫“技勇冰鞋营”,溜冰兵士叫“冰鞋”,教习溜冰技术的称“冰鞋教司”,统率机关称“冰鞋处”,饷银也叫“冰鞋饷”。那时所着冰鞋冰刀也与今不同,制作简单,一般只用两片木片内镶钢条,绑扎在棉布鞋底下即成。
乾隆、嘉庆以后,清统治进入所谓“升平”时期,就有纯属军事演习性质的“溜冰”,也逐渐演变成为皇帝的专门娱乐竞技活动。每年的冬至后九天,皇家总要在什刹海举行一次溜冰比赛大会。
届时,皇帝和后妃臣僚们都来观看,这种仪式称做“看冰鞋”。乾隆最盛时,据说这种专供皇家欣赏的溜冰技巧队,共有五千人。此时,冰鞋的制作样式也有了进步,一般有“平条”和“立条”两种。
此后,宫内溜冰比赛成了一种规定的运动项目,皇帝每年在全国各地挑选溜冰能手,选中后被称为“供奉溜冰”而入宫经常练习。西太后曾经经常召请大批王公大臣入宫观赏,这时三海(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四周大张彩灯,暄同白昼。当时统治者称这种集会为“溜冰提灯会”。
溜冰表演的内容在清初与乾隆以后也有所不同。清初一般着重在集体表演,多表演各种军中攻守情形;乾嘉以后,则侧重在个人技术,当时最著名的花样溜冰有“鹬子翻身”“仙猿献桃”“童子拜观音”“五关斩将”“王祥卧鱼”“凤凰展翅”等名目。登场表演者都着各色彩裙,表演的时候,在灯光照耀下,鲜艳夺目,当时这类“官廷溜冰家”著名的有“冰上燕喜桂”“铁秃子杨二立”“歪毛郑”等。
但上述这种专供宫延皇族赏玩的国术溜冰,到光绪末年就渐渐衰退下去,继之而起的是西方传入的所谓“近代新式溜冰”,也就是今天大家一般所见的溜冰。在解放后溜冰运动已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项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