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古时,“中国”的含义不一。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大雅•民劳》中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在解释这句诗时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刘熙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中国”在古时更多是指华夏族、汉族所居地区。因为华夏族、汉族居于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中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危矣。”《礼记•中庸》中也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以上两例所说的“中国”均指华夏族、汉族所居地区。
因为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此,便称这块地方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
因为古时候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没有国名,所以在古时候,“中国”一直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仅是地域、文化上的概念。直至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一词才开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但你可能不知道,印度、伊朗、希腊、罗马等国很早就用这个名称来称呼中国了。
中国汉文典籍中的支那,多见于佛典,为梵文cina的音译,cina一词的译名很多,从西晋到梁代近300年间,cina的译名固定为真丹。梁以后,震旦使用渐多,逐渐取代了真丹。自唐开始,脂那、至那、支那广泛使用。唐以后,又以震旦用得最多。
一般认为,“支那”是“秦”的音转。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与印度已经发生贸易关系,秦国之名由此达于印度。古代波斯及其他亚洲诸国所用的sin、chin等,也源出秦国。
称中国为震旦,一种解释是: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通行的说法是“震”为“秦”的音转,“旦”乃“嘶坦”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