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人在接受、消化了外来佛教的基础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创立起来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色,是中国文化里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同时,作为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思想,自成立之后,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的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搞中国古代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不弄清楚它们与禅宗文化的关系及所受的影响,就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不可能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规律。比如以提倡白话文著名的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就感到中国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典籍与史实的繁杂,不得不对中国禅宗作专门研究,只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一直未能完成其下卷。
“禅”和“禅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修行方法,后者是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佛教大乘宗派。禅宗的传承,以释迦牟尼为其远祖,直承于菩提达磨,成宗派于慧能。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从达磨至慧能的二百五十年,可称为成立时期;从南岳、青原以至唐末五代的二百五十年间,可称为发达时期;两宋三百二十年,是守成时期;元明至清乾隆之世,其间四百五十年,为衰颓期。要更详细了解禅宗的传承发展过程,请参考中国佛教禅宗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次大战以后,禅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尽管推广者多是日本僧侣,但内容则归根于中国的禅宗。禅宗在当代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将禅引入心理治疗,或作为消除烦恼、修心养性的方法。
禅宗提倡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教”指经教,即佛陀之言教。作为一个宗教派别,禅宗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外在的神和天国。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同的宗教。禅宗唯一信仰的是“自心”,强调“迷即众生,悟则成佛”,成佛与否,全在一心之迷与悟:迷在自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自心是自我的本质,是禅宗神化的唯对象,是它全部信仰的基石。无论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奠使有尘埃”,还是慧能的“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都提倡通过发掘本有的佛性而获得解脱,而不是通过对佛的膜拜而获得解脱,即从外在的求救回到内心的自我超越的现实。
也就是说,坐禅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内心空寂或清净的感受进行体验,从而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无差别的终极境界,从而得到解脱。特别是从中唐以后,盛行拳拳棒喝之机法,禅之意义扩大,不必静坐敛心才是禅,即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平常动作亦可称之为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