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指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好坏善恶,上天都会有相应的感应。如,人心善则天降祥瑞,出现凤凰、灵芝、麒麟等;人心恶则天降灾祸,出现月食、冰雹、地震、洪水等。
“天人感应”的说法是一种古老的观念,与商周时的“天命”说一脉相承,而后由董仲舒发展成一套神学理论。
在两汉时又有“谴告说”,意思是,天子将有过失,天就先降灾来谴告;如不知自改,又会现出异怪来警告;如果还不悬崖勒马,那么大祸就会降临了。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今天听来不免可笑,但在当时,确实对帝王的行为产生了一种束缚和限制,令其不能为所欲为。
在独尊儒术的时代,“天人感应”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比虔诚的信仰。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一篇《天官书》,以天文对应世间人事,核心也是“天人感应”。在其他正史中,有关“天人感应”的记载亦随处可见。如暴君当政,必会天降陨石,山崩地裂,出现洪水猛兽;而君主贤达,天下太平时,则必有嘉禾、龙凤、甘露等祥瑞出现。
由于对上天的崇拜,加之史书的言之凿凿,所以“天人感应”的观念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在今天国人的潜意识里,也还没有彻底消失。